用户名: 密码: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如何打造国际碳金融交易中心

作者:碳中和战略合作网  来源:中国节能战略合作网  发布时间:2021-05-20 19:53:00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讯:

碳金融交易,是以温室气体排放权为标的的交易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类金融活动的统称,因二氧化碳在所有温室气体中占比最高而得名。碳金融交易市场主要包括以碳排放配额为标的资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也可称之为碳排放市场、碳交易市场或碳排放权市场。碳金融交易最早起源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超过150个国家签署《框架公约》,确定了“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目标,又通过《京都协议书》规定了三种补充性的市场机制来降低各国实现减排目标的成本,分别是联合实施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和国际排放权交易(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IET)、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交易的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至此,温室气体排放权成为一种可以交易的无形商品,碳金融市场也逐渐发展起来。

一、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月31日,全球共有24个运行中的碳市场,主要包括欧盟、美国、中国、新西兰、瑞士等,另有8个碳市场正在计划实施,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启动运行。总体来看,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尚未在全球形成合力

尽管碳金融交易活动已经出现了二十多年,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在经济、产业、环境、技术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征,在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在碳排放、零碳发展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市场分割明显。目前全球碳交易主要集中于国家或区域内部,如美国加州市场、欧盟市场、新西兰市场等,统一的国际市场尚未形成。这些市场在排放配额分配、覆盖行业范围、定价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各市场之间很难进行跨市场交易。二是政治影响较大。从政治角度来看,碳排放交易也会牵涉到一系列国际话语体系建立的问题,各国围绕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所形成的国际政治,也被称作“碳政治”,参与“碳政治”就意味着要参与国际话语游戏。因此碳交易市场的推进必然会受到国际局势变动的影响,如美国于2011年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导致多个发达国家效仿退出,减排力度大打折扣。三是交易成本过大。在具体交易执行过程中,道德风险仍十分普遍,项目注册和实际排放数据核算成本较高,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尚不到位,这些因素都加大了交易成本,阻碍全球碳市场的发展。

2、碳金融交易仍是全球减排降碳的主要市场化方式

尽管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但不能否认的是,以碳排放权为主的碳金融交易活动,依然是所有减少碳排放的手段中最有效的市场化方式,也将是未来全球减排降碳的主要战略发展方向。

这一趋势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未来全球碳交易体系可发展空间较大。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碳排放交易体系配额总量约48亿吨,仅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9%。随着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启动,全球碳市场所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望达全球总量的14%,后续仍将有大量市场空间可以发掘。二是全球碳减排进程仍在提速。美国、欧盟、瑞士、韩国等均在近两年间针对碳交易机制做出若干调整。中国于2017年底正式启动建设全国碳交易市场,于2020年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美国于2021年重返《巴黎协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迅速采取行动。

因此,建设碳交易市场、形成全球统一的交易机制,仍是全世界各国想做且应该要做的事情,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也应在这一重要历史使命中有所承担和贡献。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自2011年启动地方碳交易试点工作以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已进行了将近十年,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

1、碳交易市场试点发展阶段(2011年-2017年)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两省五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4 年6月起,两省五市碳交易试点全部开始实际交易。2016年,福建成为国内第8个碳排放市场交易试点。

2、全国碳市场筹备建立阶段(2018年-2021年)

2018年3月,中国国务院机构改革,在原环境保护部的基础上组建生态环境部,原国家发改委主导的碳排放权交易职责也划入新的生态环境部。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正式印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3月底,生态部发布《关于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并公布碳排放工作时间表,4月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完成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中国碳市场建设进程。图片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华西证券

回顾过去十年,部分试点地区对碳交易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另一部分试点城市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交易体系。因此,基于目前各地碳交易市场建设进展情况,以及已经积累的经验总结,国家决定于今年6月上线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将交易中心落在上海,目前首先纳入发电行业,“十四五”期间将逐步纳入石化、化工等八个高耗能行业。

三、全国碳交易中心落地上海将为长三角地区带来重要发展机遇

围绕碳交易中心建设,上海已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今年4月,上海宣布成立能源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陈寅担任组长。未来,碳金融将会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也必然会成为全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主力军和主战场。从区域发展来看,交易中心落地上海,对于整个长三角地区来说更是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义与机遇。

1、有利于更多交易主体进入市场

目前全球碳市场主要以减排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为交易主体,碳排放权的交易集中在碳配额不足的企业与碳配额过剩的企业之间,市场范围较小。未来上海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则可以进一步扩大碳交易市场范围,除了企业之外,将会有更多的交易机构、金融机构、以及投资机构获得进入市场的机会。

2、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

碳交易市场与其他减排方式最主要的区别是,碳交易可以先行控制碳排放总量,根据一定原则为各个企业制定配额。这种机制设计使得企业有动力进行技术创新,减少自身碳排放量,通过碳配额交易这种市场化手段,获得更多融资,用于企业进一步发展。具体来看,电力行业被首批纳入全国碳交易体系,一方面将会抬升火力发电成本,另一方面光伏、风电等低碳发电方式将逐步成为发电主力。同时,风光发电行业也可以通过参与自愿减排机制获得更高利润空间。

3、有利于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在2011年-2017年8省市试点阶段,长三角地区仅有上海一地入选试点名单,而在全国碳市场筹备建设阶段,江苏、浙江、安徽也都只是分别向国家上报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可以说整个长三角地区在减排降碳方面仍处于“各自为政”的阶段。而现在,上海可以作为长三角地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领头羊,带领三省一市共同对外发声,打造零碳长三角。

四、长三角建设碳交易市场的思路建议

当下,中国碳交易市场正在冲刺“最后一公里”,预计建成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而长三角作为国内经济产业相对发达、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碳排放总规模和集聚度也相对较大的地区,更应该积极融入全国碳市场建设、持续推进零碳发展。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方向建议:

1、各方应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

积极配合国家做好全国碳市场启动工作,各类企业应主动参与到碳交易、碳中和行动中来,支持金融机构在碳金融产品开发方面做出更多探索,逐步增加碳金融衍生品种,进一步丰富市场和提升市场的流动性,从而更好实现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2、将低碳产业纳入长三角各地区发展

依托上海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积极吸引更多低碳优势产业集群,出台配套政策鼓励相关交易。鼓励各地区各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绿色产业,为符合标准的企业提供政策倾斜和优惠。

3、将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作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抓手

率先在长三角地区探索碳排放权的二次分配机制,完善区域交易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协同,提高碳交易效率。支持金融机构在长三角区域内开展一站式服务,加快推进绿色金融等重点项目。鼓励打造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推动长三角绿色金融核心圈建设。

(作者刘梦琳系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未来能源与零碳经济实验室研究员)


参考文献

1、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与前景,环球金融,2009年10月。

2、七张图看懂碳排放的国际政治,第一财经,2014年12月。

3、陈诗一:绿色金融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复旦绿金,2018年12月。

4、政策|碳中和:全国碳市场扬帆起航,绿色化转型箭在弦上,中信证券研究,2021年3月。

5、行业深度报告: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前世今生,中国可汲取的教训与面临的挑战,华西证券,2021年3月。

6、电气设备行业深度研究:深耕国内外碳交易机制现况,详解风电光伏低碳收益,天风证券,2021年3月。

7、“碳中和”必须依法“中和”,中伦视界,2021年4月。

8、中共中央发布会|上海常务副市长陈寅:上海要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上游新闻,2021年4月。

9、绿色金融全球瞰|李志青:构建长三角碳排放权二次分配机制,澎湃新闻,2021年4月。

10、中国碳市场研究之一――碳现货市场,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2021年4月。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关键字:   如何打造国际碳金融交易中心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碳中和战略合作网:xxx(署名)”,除与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jnzlhz.com

图片新闻

  •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
  • 2023第十届中国(济南)绿色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展览会 2023第十届中国(济南)绿色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展览会
  • 阿里云首个双碳管理产品―能耗宝,重磅发布! 阿里云首个双碳管理产品―能耗宝,重磅发布!
  • 立邦建筑节能双碳目标参编上海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标准 立邦建筑节能双碳目标参编上海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标准
  • 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 湖北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达17.04亿元 湖北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达17.04亿元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