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控制和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性共识。在“双碳”目标下,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 of a Product,CFP)的核算和评价对碳减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政府、企业而言,确定碳足迹是减少碳排放行为的第一步,根据碳足迹的分析结果,可以预测拟采用的减排措施会对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影响,从而择优选择适应的减排措施。
碳足迹是基于产品生命周期,使用气候变化单一环境影响分析,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的产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和温室气体移除的总和。碳足迹最终的表现形式是产品碳标签,碳标签是指对产品及服务所涉及的物料消耗、生产制造、运输、使用、废弃处理等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量化评价,并以标签形式对外展示碳排放信息、企业所采取减碳措施、碳中和行动等内容。
对于消费者而言,实施碳足迹核算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础。通过使用碳足迹标准及标识,消费者可以方便的比较产品碳排放高低,从而发挥绿色低碳消费对供给侧的引导作用。对于生产者而言,开展产品碳足迹评价是减少碳排放行为的重要基础,能够帮助企业辨识产品生命周期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过程,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方案。值得注意的是,产品碳足迹作为征收“碳税”的依据,逐步形成了新的“绿色”贸易壁垒。
目前国际上主要的碳足迹技术标准和方法学包括:
ISO14040、ISO14044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被广泛应用于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PAS2050
英国标准协会(BSI)发布,主要应用于产品碳足迹核算,分为2种碳足迹评价模式,从商业到消费者(B2C)评价和从商业到商业(B2B)评价。
GHGProtocol(温室气体核算体系)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发布,包含产品核算和报告标准(2011)在内的四个方面的核算方法。
ISO14067
国际标准化组织2013年发布,应用于产品碳足迹核算,主要是基于ISO14040、ISO14044及ISO14025(环境标签)。
国际上应用广泛的主要是PAS2050和ISO14067两个技术标准。以ISO14044的LCA(生命周期评价)为基础形成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技术标准和方法学在国际上已经过近10年的验证,并逐步进行了修订和完善,采用国际通行的成熟的ISO14067和PAS2050等技术标准和方法学能够做到与国际接轨,有标准可循,为企业应对碳关税(碳边境调节机制)提供保障,能满足企业产品出口碳标签的要求。
我国石化企业近年来自主开展产品碳足迹研究和测算工作,采用ISO14067和PAS2050技术标准,完成了主要石油化工产品碳足迹的方法学研究和测算,在工作流程规范化、碳足迹计算科学化、数据收集精准化等多个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碳足迹核算的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碳足迹核算流程长、数据量大、运算复杂,可以充分发挥云计算和大数据优势
碳足迹核算和评价涉及石油化工产品全过程,数据分布广泛,各个环节数据算法各异,计算复杂,对结果及时性以及计算性能提出了高要求。对于大数据量、高算力的要求正是云计算所能突破的瓶颈,而且基于目前原油勘探开发、原油运输、物料进出厂、物料加工、能源消耗、辅助生产、三剂消耗、产品销售等环节已有的数字化基础,更能发挥碳足迹核算和评价的数字化优势。
碳足迹数据库处于起步阶段,可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建立石化行业碳足迹数据库
目前石油化工产品碳足迹数据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标准和规模。基于现有的石油化工产品碳足迹核算和评价技术标准和方法学的研究,结合石油化工行业主数据、业务流程等标准化成果,能够快速形成石油化工行业的碳足迹行业数据库,并形成标准,逐步形成主要产品碳标签,实现产品碳足迹对标管理。
碳足迹全生命周期核算并形成标签的过程复杂度高,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和碳标签的结合能催生新的应用场景
目前,工业企业正在积极开展应用探索,供应链管理和产品质量追溯已经初见成效。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方法和技术所具备的跨地域、跨企业、跨流程,端到端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正好吻合石油化工产品碳足迹贯穿上中下游企业的油气开发、炼化生产、产品销售的全过程的数据收集、查询和标识的需求,并最终通过标识生成碳标签,形成对产品碳足迹的追溯。
石化产品碳足迹核算涉及面广、复杂性高、数据量大、业务流程长,对数字化建设和应用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将为石化产品碳足迹的核算评估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为行业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途径。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碳中和战略合作网:xxx(署名)”,除与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jnzlhz.com
相关资讯
- 大规模计算产生巨量碳足迹2022-05-20 16:47:19
- 产品碳足迹的10问10答2022-05-20 16:45:55
- 怎样才能减少个人产生的碳足迹呢?2022-05-20 16:42:01
- 淡水河谷目前公司已有约83%一级镍产品获得碳足迹独立认证2022-05-20 16:39:32
- 雷诺据悉正在研发新款混合动力汽车,碳足迹可降低75%2022-05-20 16:38:15
- 从一支口红的碳足迹,看美妆行业的ESG路径2022-05-20 16:36:58
- 美的空调在"碳足迹"领域取得突破性阶段成果2022-05-20 16:34:48
- 千亿“碳中和”赛道之争,雅迪荣获首张“碳足迹”证书2022-05-20 16:33:27
- 石化行业碳足迹核算的有效途径2022-05-20 15:56:34
- 瑞典成为全球首个将进口商品碳足迹纳入减排责任的国家2022-04-24 14: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