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聚焦碳中和!多名专家深入解读战略机遇

作者:碳中和战略合作网  来源:中国节能战略合作网  发布时间:2021-05-19 13:43:37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讯:

2021年4月29日,第九期ESG投资前沿论坛“‘30・60’碳中和背景下金融产业创新”在深圳举行。本期论坛由南方基金作为战略合作方联合南方论坛共同推出。论坛聚焦碳中和目标与金融产业创新,邀请了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及教授巴曙松先生作相关主旨演讲,同时邀请南方基金权益投资部执行董事李振兴先生、中创碳投科技公司总经理唐人虎先生及北京绿金院特邀研究员葛兴安先生参与圆桌讨论,探讨国家大力倡导碳减排的背景下,金融行业如何推动低碳转型,以及科技在推进金融低碳转型过程中的创新应用等话题。

1 巴曙松致辞:拥抱碳中和是未来必然趋势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及教授巴曙松先生发表了“碳中和与中国金融产业的创新”的主旨演讲。巴曙松教授首先分享了中国“30・60”目标的提出将对企业和金融机构产生的影响:企业拥抱宏观碳中和目标、更多优秀人才投身ESG相关领域创业将成为必然趋势;

金融机构将进一步推出绿色金融评价标准、制定相应投资流程,将碳达峰和碳中和从理念变为现实。

在谈及绿色金融与ESG投资的发展如何与碳中和目标协同时,巴曙松教授分享各方动向:中国内地监管部门已经开始建立上市公司ESG方面信息披露指南;港股上市公司已经要求强制披露ESG信息,而投资者也趋向为绿色低碳的上市公司配置资金;重视ESG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创业家明显增多,更多创业者主动选择新能源、环保、民生、医疗等符合碳中和目标的行业。

巴曙松教授指出:碳市场作为未来实现碳减排的重要市场机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所的落地可以逐步健全原本较为碎片化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明晰相关交易规则,提高企业主动性。

巴曙松教授表示碳中和是现有重大能源格局的剧烈调整,金融机构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可参与的范围非常广泛,例如:

股权融资:VCPE机构可以增加投向于绿色产业的资本配置

融资担保:地方政府、各地银行可以帮助绿色企业获得更多融资担保

资源赋能:扩大与绿色科技企业的合作和赋能范围,例如建设产业转型绿色创新平台等 巴曙松教授最后指出:“30・60”战略目标的提出既是中国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全球发展格局的主动把握,金融机构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参与者,需要以更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服务模式、激励机制,来引导、帮助、激励企业和个体实现绿色发展,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

2 话题1:碳中和背景下,金融产业新态势

南方基金权益投资部执行董事李振兴先生,中创碳投科技公司总经理唐人虎先生,以及北京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葛兴安先生参与圆桌讨论,分别从投资、学术和产业的角度共同探讨在“30・60”碳中和背景下金融产业相关的变化和带来的启发。圆桌论坛由南方基金李茜女士主持。

以下内容根据圆桌讨论中三位嘉宾与主持人的发言精编整理:

主持人:自去年中国面向国际社会提出“30・60”目标后,各行各业都在探讨这个话题,如何推动这个碳减排的进程,请三位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和启发。

葛兴安:碳中和目标不仅仅是中国一家单独提出,目前已经在全球形成了浪潮和趋势。截至今年4月份,已有125个国家和地区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左右实现碳中和。毫不夸张地说,全球已经进入碳中和时代,碳中和的技术和产业竞争必然成为这个时代主要竞争领域,这些竞争将涉及到新型的国家竞争形式和新能源体系下的能源安全问题,这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机遇。

唐人虎:从研究者的角度看,“30・60”目标为碳中和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方向性、总量性的目标,这个目标更容易引导各个产业、生产环节朝同一个方向走。相比于碳达峰的目标,碳中和还是一个愿景,在实现碳中和的愿景的40年里会发生技术突破、产业重构、模式重构,甚至概念的重构。因此为了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需要科学地、有节奏地进行资源配置。

李振兴:首先,金融立足于实体产业,而未来的实体产业将基于碳中和大背景有序运作。从金融角度讲,如何构建出一个足够好的市场,让各方资源实现充分良好的定价和流动,高效推动碳中和,这是在未来40年必须要做到的。

其次,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是公募基金机构投资的核心原则。我们在衡量一家公司的投资价值时,会真实地考虑该公司及所在行业是否具有长期发展潜力和机遇。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个领域的上市公司都可能面临加入碳中和产业的过程,因此如果相关公司缺乏碳中和的意识和责任感,从投资者角度很难得出该企业有良好未来预期。

最后,从投资人角度,我们需要不停关注未来世界的演变趋势。当投资者具备了资本的责任感,整个碳中和金融体系运作就具备了基础。

主持人:在碳中和的背景下,金融资产的定价会受到影响吗?

李振兴:碳中和目标下,化石能源将大幅缩减,对于这一块资产的定价自然不会再按照传统的模型预设。与之对应的,新能源领域的定价也会被给予更高的预期。但是投资者应该保持谨慎,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并不赞成因为主题概念而盲目乐观

唐人虎:碳中和提出后,我们看到相关煤电、火电股票也上涨,这看似是与碳中和发生了一系列的悖论,其实不然。我们要处理好短期、中期和长期碳排放的关系。在没有可替代能源的情况下,我们还是需要化石能源用于生产生活,这是基础排放。所以我们要把握节奏,改变存量、优化增量,随着我们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对于“碳”这方面的不断迭代和新技术的产出,一步一步地走。

主持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关注碳中和相关的话题,您觉得改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唐人虎:一方面,有了明确的、可量化、稳定的目标,金融机构通过模型、通过工具、通过边界,做更多工作。另一方面,我国第一次有了总量目标,设定了挑战和时间节点。但峰值是多少还是没有确认下来。当国家和各地的碳达峰峰值定下来之后,金融机构会有有更明确的目标

主持人:请振兴总分享一下,在碳中和的背景下,ESG投资带来的影响和改变是怎么样呢?

李振兴:目前全球范围内,围绕ESG投资的资金比例在不断增加,ESG投资体系在逐步完善。南方基金也从去年开始全面启动ESG投资框架。我们践行ESG投资或者通过金融方式推动碳中和,不仅在于这些做法可能带来良好的超额收益表现,更在于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推动社会变得更好,希望给到投资者更多信心。

主持人:您参与多项中央和地方绿色金融相关法规研究和出台,能否请您谈谈目前地方绿色金融立法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葛兴安:首先是国家的金融主管部门,已经逐步构建起非常完善的绿色金融的标准体系。另外,我们国家在绿色金融的标准应用方面,建立了绿色金融的实验区。我们既有标准的制定,更有标准的落地应用。第三块是全球绿色金融市场标准国际化,中国目前和欧盟在共同制定绿色金融经济活动的分类方案,这将是全球第一个类似于主权国家、主权地区共同认可的绿色金融的标准。

3 话题二:碳中和新风口下的机遇与挑战

主持人:离我们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主要会面对哪几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呢?我们又需要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

葛兴安:第一个困难是目标问题。除了“30・60”的长期目标和阶段目标,面对紧急的全球气候形势,需要政策端确定近期的目标和行动。

第二是技术进步问题。从全球来看,到2030年全球减少40%左右的碳排放是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和产品做到的,只要增加它们的渗透率及市场覆盖范围。但对于中国碳达峰后实现碳中和,需要在技术层面有非常大的突破,比如新能源技术、储能技术、CCUS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突破速度、规模化、产业化应用的速度,也决定了碳中和最终的进程速度。

第三是理念上的重新认识。特别是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冲高峰再实现中和?国内有很多顶尖的专家也对高峰后到底是缓坡、陡坡还是悬崖持观望态度,如果是陡坡那么对于将会对后面碳中和目标加压。

主持人:最后请三位嘉宾谈谈您认为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的机遇有哪些?对未来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有何展望?

唐人虎:第一,我们要重视碳治理体系。不管是从政府、企业还是个人的角度,都需要有碳治理体系作为支持。第二,面对明确的“30・60”目标和具有强不确定性的碳减排路径,金融资产在管控风险、获得超额收益上有很大机会。第三,面对“30・60目标”,顶层设计和数据体系还比较欠缺。如果未来绿色低碳投资有更明确的数据体系,相对良好的政策支持,我相信该领域的投资将超出我们想象。

李振兴:回应唐总提到的“目标明确但难点很大,过程非常不确定”的问题,有一个决策体系叫做马尔科夫决策体系,代表路径曲折,但只要看得到目标,通过不断努力和尝试,达成目标的概率将会得到提升。从二级市场看,其实现在各行业的行动早已开始,从供电端和用电端都有非常大的创新空间,传统的能源也面临短期内提升效率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也会面临机遇和风险并存。

葛兴安:首先是碳中和的技术和产业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次,金融作为资金的聚集地、资源配置的关键环节,中国未来资本市场在这方面的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另外,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消费方式也在进一步绿色化和低碳化,正如3月15日的中央财经会议所说的,这是一个深刻而广泛的经济社会的变革,一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论坛背景:ESG投资前沿系列论坛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责任投资论坛、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作为支持单位,新浪财经ESG频道和《财经》杂志为战略合作媒体,和讯网、中国ESG30人论坛为支持媒体。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者在投资前请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旗下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公司旗下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作为对投资决策承诺,文章内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文作者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文章中的内容和意见基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结果,不保证所包含的内容和意见在未来不发生变化。本文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投资建议。


关键字:   聚焦碳中和!多名专家深入解读战略机遇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碳中和战略合作网:xxx(署名)”,除与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jnzlhz.com

图片新闻

  •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
  • 2023第十届中国(济南)绿色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展览会 2023第十届中国(济南)绿色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展览会
  • 阿里云首个双碳管理产品―能耗宝,重磅发布! 阿里云首个双碳管理产品―能耗宝,重磅发布!
  • 立邦建筑节能双碳目标参编上海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标准 立邦建筑节能双碳目标参编上海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标准
  • 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 湖北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达17.04亿元 湖北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达17.04亿元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