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发展空气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

作者:碳中和战略合作网  来源:碳中和战略合作网  发布时间:2021-05-23 17:38:14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讯:

“发展碳捕集、碳利用技术,是碳中和另一个思路。”在5月14日盘古智库举办的“碳中和目标带来的科技创新与产业机遇”专题研讨会上,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工程中心主任、地球与环境工程系终身教授陈曦分享了在碳中和方面的见解。他认为,发展分布式碳捕集技术,在空气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能够把下游碳利用产业链做活。

陈曦在研讨会上发言。 盘古智库供图

“碳天平”右端的重要性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告了“力争10年内实现碳达峰,40年内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碳”热度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抢跑经济发展新赛道,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面对当今严峻的环境考验,需要思考什么才是符合中国特色的碳中和路径。”陈曦说。

在“双碳”背景下,陈曦提到了“碳天平”的概念,在他看来,天平左端是“减排工程”,通过清洁替代、电能替代、能效提升、能源互联的方式构建起低碳、高效的新能源体系;天平右端则是“碳汇工程”,通过碳捕集、利用、封存、负排放方式进行大规模碳吸收。

“天平左端是我们未来必然要走的路,而右端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减缓左端能源结构改革转型的压力。”陈曦认为,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利用天平右端的相关技术,可以使传统企业在短期内继续保持低成本效益与国际竞争力。

陈曦说,碳中和(相对零排放)只是第一个阶段性目标,接下来社会还要朝着“净零排放”(绝对零排放)阶段发展,“只有天平左右两端达到平衡才有可能实现净零排放的概念。”

分布式碳捕集技术潜力巨大

在“碳天平”右端,CCUS(碳的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是一块重要“砝码”。“在这项技术中,C(捕获)是核心,没有C就难以产生‘U’(利用)和‘S’(封存)。”陈曦说。

据了解,当前国内开展的碳捕集项目绝大多数为工业化集中捕集,均限于试点阶段。该方式能够倒逼企业进行自主治理,但初期运行成本高昂、传输困难、与碳利用阶段的脱节问题让其难以产生经济效益。

同时,二氧化碳排放源遍布各处,单靠企业集中收集显然远远不够。陈曦建议,可考虑运用分布式空气捕集的方法,使用小型装置,在任意地点、场景进行碳捕集。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为二氧化碳商业化利用打开空间。

“分布式的空气捕集能使各种资本、投资基金、市场可以更多介入空气捕集,而且能够通过‘C’和‘U’紧密相连,能够把‘U’产业链做活。”陈曦说。

利用空气捕集二氧化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生产效率

通过各种方式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将归于何处?在碳捕捉环节下游,二氧化碳在富碳农业、生物质燃料、低碳水泥、合成燃料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陈曦提及了二氧化碳利用为农业发展带来的新思路,利用空气捕集二氧化碳,发展富碳农业,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生产效率,“我们已经有很多的数据表明,类似像花、茄子、西红柿等产品,一般增产都在20%到40%,同时也包括生长周期的缩短。”

分布式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利用还能够打开一些全新的领域:作为溶剂处理行业废水、利用二氧化碳驱油、解决在鲜花和果蔬运输和储存过程的保鲜问题;降低冬天密闭空间内二氧化碳浓度……这一系列的独特思路对现代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影响深远。

“‘U’的环节能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带来相关产业链的聚集,能够有效掌控和驾驭碳循环。”陈曦说。

在国际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仅是气候变化问题,也与大国博弈密切相关。陈曦表示,多源多路按需捕集二氧化碳,将其转为有价值的产品,意味着中国在国际上能拥有碳资源重新分配的独特机遇,在缓解行业能源结构转型压力的同时,也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计,到2060年中国碳排放还会有二十到三十亿吨”,在漫长的“双碳”进程中,陈曦坦言,碳的捕集、利用、封存技术还要向前走。


关键字:   发展空气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碳中和战略合作网:xxx(署名)”,除与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jnzlhz.com

图片新闻

  •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
  • 2023第十届中国(济南)绿色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展览会 2023第十届中国(济南)绿色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展览会
  • 阿里云首个双碳管理产品―能耗宝,重磅发布! 阿里云首个双碳管理产品―能耗宝,重磅发布!
  • 立邦建筑节能双碳目标参编上海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标准 立邦建筑节能双碳目标参编上海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标准
  • 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 湖北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达17.04亿元 湖北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达17.04亿元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