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我国氢能产业正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作者:碳中和战略合作网  来源:中国质量报  发布时间:2022-09-21 16:29:45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讯:

氢能作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新能源,被视为“21世纪终极能源”。近年来,政策、资本不断赋能各地氢能产业,我国氢能产业正迸发出盎然生机,产业正在迈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在“双碳”背景下,氢能已成为能源低碳发展和转型变革的重要产业。氢能发展、氢能安全、氢能技术、液氢研究……一系列行业热点,成为日前在江苏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氢能发展峰会暨2022中国氢能百人会年度论坛上重点探讨的话题。

产业生态基本形成

据统计,从2017年上海市发布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开始至2021年底,全国各地发布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相关政策文件累计达238个,涉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加氢站建设、产业链打造等多个领域。

目前,我国已形成涵盖氢能制、储、运、加、用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各环节的完整产业生态链,产业生态基本建成,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付晓明预测,“燃料电池汽车+绿氢”将在未来助力我国达成约15亿吨的减碳目标。截至今年7月,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0561辆,成为全球燃料电池商用车推广最多的国家。我国也是最有可能成为率先实现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的国家。

据了解,2022年3月,国家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为我国氢能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顶层设计。北京、上海、广东、河北、河南5个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相继获批。“基于国家政策激励引导,氢能产业正迎来高速发展期,向绿色低碳的高质量方向发展。”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王朝同样对产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抓住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

“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经济运转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的必由之路。中国氢能百人会会长、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高金林表示,解决储能问题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的刚需,氢储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储氢密度,而液氢储能是目前最好的氢储能方式。

据了解,液氢储存具有较高的体积能量密度。常温、常压下液氢的密度为气态氢的845倍,体积能量密度比压缩储存要高好几倍,与同一体积的储氢容器相比,其储氢质量大幅度提高。“相比其他几种方式,液氢储运运量更大、纯度更高、运输成本更低。”针对液氢的应用优势,杭州中泰深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鲍君香说道。

氢能储运装备是氢能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有较大安全风险,直接决定了氢能产业的发展。来自中国特检院气体装备部气瓶检验与试验研究室的古纯霖重点介绍了市场监管总局氢能储运装备安全重点实验室和长三角氢安全研究中心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有3个:一是建设一个测试方法齐全、测试精度高、测试能力强、测试环境安全的实验平台,提升国内氢能储运装备测试能力;二是为了推动技术发展,研究高压IV型储氢瓶内胆氢渗透、氢老化规律和低温深冷储氢瓶绝热失效机理,攻克储氢瓶性能测试与监检测技术,研制储氢瓶性能测试系统与监检测设备,突破氢能装备基于数据驱动的健康管控技术,研发复合材料储氢装备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三是为企业提供测试服务,为我国氢能装备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探索国产化发展新路径

突破国产化瓶颈,占据高端装备制造技术优势,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王朝表示,液氢储运作为一种高效氢储运方式,在美、欧、日等国已实现规模化工业应用,各项技术均已成熟。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在氢气液化装备数量、液化能力、技术水平、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均落后于国外。

目前,国外70%左右使用液氢运输,安全运输基本问题已经得到充分验证,而国内应用仅限于航天领域,民用还未涉及。同时与国外相比,国内在大规模民用氢液化技术设备、燃料电池重卡用液氢供氢系统、液氢储氢型高压/液氢加注站、水陆联运式40英尺液氢罐箱、大型液氢储罐、车载液氢瓶、车载深冷高压储氢瓶等方面,几乎都处于研发阶段,国外产品处于垄断地位。

对此,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关键字:   氢能产业 入高质量发展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碳中和战略合作网:xxx(署名)”,除与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jnzlhz.com

图片新闻

  •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
  • 2023第十届中国(济南)绿色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展览会 2023第十届中国(济南)绿色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展览会
  • 阿里云首个双碳管理产品―能耗宝,重磅发布! 阿里云首个双碳管理产品―能耗宝,重磅发布!
  • 立邦建筑节能双碳目标参编上海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标准 立邦建筑节能双碳目标参编上海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标准
  • 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 湖北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达17.04亿元 湖北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达17.04亿元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