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正式发布 中国碳市场为全球减排贡献“中国方案”

作者:碳中和战略合作网  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时间:2024-07-22 19:46:18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讯:

7月21日,“中国市场大会2024·武汉”在东湖国际中心举行。会上,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市场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展现了中国努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铿锵脚步。中国基于碳排强度控制目标的配额分配方法展现了碳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优势,为全球碳市场机制创新贡献了“中国方案”。 


碳市场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对碳定价发挥基础性作用,是促进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低碳化、长期化的有效方式。《报告》称,中国的碳市场对全球水平和碳交机制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力,全国碳市场建设和运况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报告》显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借鉴国际碳市场建设经验、总结地方碳市场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发电行业入手,于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现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  


同时,强制和自愿两个市场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并发挥政策合力。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是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又一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强制碳市场对重点排放单位排放行为进行严格管控,自愿碳市场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两个碳市场独立运行,并通过配额清缴抵消机制相互衔接,二者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


数据显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活力稳步提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周期(2021、2022年度)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含其他行业自备电厂)2257家,年度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5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是目前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市场。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42亿吨,累计成交额249.19亿元。其中,第二个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63亿吨,累计成交额172.58亿元,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稳中有升,交易主体更加积极。


在全国碳市场数字化基础设施保障方面,全国碳市场管理、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等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实现了各系统互联互通,全业务管理环节在线化、全流程数据集中化、综合决策科学化。其中,全国碳市场管理于2023年2月正式上线运行,对碳排放及相关参数异常数据实现自动识别校验,对存疑数据进行预警提示,实现了碳排放管理重点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 


此外,我国碳市场建设国际合作不断加强。我国围绕碳市场制度建设,与欧盟、德国、挪威、金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多层次交流对话和务实合作,持续开展中欧碳排放交易政策部长级对话,举办“中国碳市场大会2023·上海”,做好经验分享和互学互鉴,夯实碳市场实施基础;积极推动碳市场关键问题研究,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就监测报告核查、配额分配等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环节开展项目合作,不断优化制度设计;加强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国际交流,探索全国温室气体减排交易机制参与国际航空碳抵消与减排机制的可行路径。 

关键字:   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 中国碳市场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碳中和战略合作网:xxx(署名)”,除与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jnzlhz.com

图片新闻

  •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
  • 2023第十届中国(济南)绿色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展览会 2023第十届中国(济南)绿色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展览会
  • 阿里云首个双碳管理产品―能耗宝,重磅发布! 阿里云首个双碳管理产品―能耗宝,重磅发布!
  • 立邦建筑节能双碳目标参编上海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标准 立邦建筑节能双碳目标参编上海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标准
  • 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 湖北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达17.04亿元 湖北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达17.04亿元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