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碳中和路径
  • 碳中和社区建设的愿景和路径

    碳中和系列的前几篇分别从产业、园区、技术等维度进行分析,那么,碳中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关系吗?碳中和社区,是未来社区发展的一个新形态。
    2021-05-27 11:56:06
  • 北京和碳为山西沃能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编制碳达峰方案及碳中和规划

    为了响应党中央和山西省委、省政府号召,做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主动应对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3月25日,山西沃能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启动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碳中和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山西沃能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师少杰及各部门主要技术人员,编制单位北京和碳项目组人员参加。
    2021-05-24 19:19:49
  • 碳中和|刘振亚认识的碳达峰碳中和路径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提出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12月在气候雄心峰会进一步宣布提升国家自主贡献的一系列新举措,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和广泛响应。
    2021-05-24 17:47:27
  • 盘点:31省碳中和实施路径

    自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多地积极行动,制定相关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
    2021-05-24 16:41:58
  • 晶科能源:光伏+氢,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的两大路径

    各个行业都把脱碳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这对于交通领域更将是挑战,为此记者就如何实现规模化的交通领域脱碳,以及作为全球领先的光伏企业在助力交通绿色转型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采访了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女士。
    2021-05-24 15:20:12
  •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四种路径

    5月1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研究”课题组所著的《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举办了新书发布会。会议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针对书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与讲解,随后开展了针对国内“碳中和”与绿色能源发展的专题讨论与发言。
    2021-05-22 17:43:28
  • 备战“碳中和”,探寻绿色商业价值新路径

    据保守计算,一个人在衣食住行上的碳足迹,一年可达到1355.8525千克。这意味着大概需要种植75棵树,才能中和上述个人一年的碳排放量。而这仅仅只是全球碳排放量的冰山一角,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才是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起根发由,持续加剧着生态环境的恶化。
    2021-05-22 17:41:44
  • 碳中和最可行路径已明确

    近日,申万宏源研究所副总经理、“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公用事业连续六届第一刘晓宁及其团队在申万宏源碳中和大会上发表最新观点《时代承诺――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变革》。 申万宏源认为,我国碳中和最可行路径为“电力行业深度脱碳,其余行业深度电气化”。电力供给全面转向清洁能源,通过电气化推动其他部门减排,通过碳汇、碳捕捉等对冲农业排放,化石能源2060年基本退出燃料领域。
    2021-05-22 17:39:57
  • 目标路线图渐明 《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探讨现实路径

    北京5月19日讯 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按照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要分别降低13.5%、18%。当前,社会各界正在积极推进目标的实现, 5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发布会暨碳中和与绿色能源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21-05-22 17:38:16
  • “三步走”实施路径明确,商业建筑“碳中和”按下快进键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此后“碳中和”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在各行业中均引起了热烈的关注和讨论。那么“碳中和”是什么? 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特指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间点或者时间段达到历史峰值,之后逐渐稳步回落。而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负碳技术等形式,以抵消企业或者个人自身产
    2021-05-22 17:34:35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